“越是民族的,越是珍贵的。”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中学校长黄有顶是壮族人,却对毛南族文化兴趣浓厚,潜心研究10余载。
下南乡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聚居地,全乡人口18860人,其中毛南族人口占98.2%。近年来,为挖掘和保护毛南民族文化,该乡规划投资3010万元,对下南街241户房屋进行毛南族古建筑风格外立面装修,打造毛南风情一条街。
灰白墙砖、花形门窗、飞檐翘角……8月17日,沿着下南街一路行走,黄有顶一边指向街边新装修房屋上的图案装饰,一边向记者介绍毛南族的独特文化。
“毛南族是一个非常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,同时也是非常善于把外来文化融入自己生活的民族。”黄有顶说,从毛南族古民居丰富的装饰图案中可以寻找到这方面的影子,毛南族先民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并不是照搬别人的,而是在吸收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,最后形成毛南民族独特的民居建筑结构。
然而,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,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,有的甚至濒临消失。
“保护民族文化,我们一定要有所作为,使民族传统文化得到及时、有效地抢救、保护、挖掘和弘扬。”下南乡党委书记覃纯果表示,下一步,该乡要进一步挖掘毛南族文化的核心元素,科学规划管理,打造民族特色品牌,大力发展旅游绿色产业,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。
夕阳西照,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侵蚀,古村的砖墙已有些斑驳。8月18日,记者来到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中石村石围屯。石围屯是一个仫佬族聚居村屯,原名空钟屯,始祖自明朝江武年由河南开封迁来,距今已有近700年历史。1912年,因村民用山石沿民房砌围墙抵御外敌而得名“石围屯”。屯中古民居现尚存70多间,多数建于清代和民国时期。
2012年,罗城县委、县政府全面启动石围屯仫佬族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程,改造特色民居,发展特色产业,传承特色文化,着力将石围屯打造成仫佬族民居风情的一张名片。
村民银星月的房屋是石围屯保护较为完好的一间古屋,踏过光亮的青石门槛,映入眼帘的是精致的门楼,镂空雕刻的花窗精美生动,历经沧桑却依然如故。“抬头望见香火堂,低头看见地煤炉,这是仫佬族民居的特点。”银星月介绍说。今年64岁的他在家中排行老三,早年丧父,两个兄长成家后在外面起了房子,他一直住在古屋里。这几年趁着古村改造,村屯面貌焕然一新,他把自家古屋稍作修整,办起了古村土菜馆。
壮族蚂拐舞、仫佬族凤凰图腾、毛南族的“肥套”……如今,走在河池城乡村寨,一股浓厚的“民族风”扑面而来,让人沉醉。
2014年,国家民委发布首批340个“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”命名挂牌名录,其中河池市5个村寨上榜,分别为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屯和王尚屯、八雅村巴哈屯,以及罗城县东门镇中石村石围屯和环江县下南乡中南村南昌屯。(河池日报专题采访报道组)